在代后记中,作者说这不是一篇演讲集,他说“我一不会手舞足蹈地演,二不会义正言辞地讲。我只会说话或者与你聊天。” 其实聊天交流也好,演讲也罢,只要是说的都是自己想说的话,就不算白说。

在这本书中,或者谈话集中,作者探讨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,我觉得说的挺有道理的,而且,引导正面积极的思考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式。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,也给了我一些思考的启发,比如谈到“下岗”。

在“聪明”的中国改革中—很多时候“聪明”体现在字词的更迭上,失业改成了下岗—如果没有“下岗”,怎么完成那次历史性的缓冲?

在谈到医改和医患问题时,他提到:

1915年,美国一位名叫特鲁多的医生去世了,他的墓碑上刻着三行字:“偶尔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在抚慰。”

来到澳洲后终于体会到了这三句话的力量。来了这边两年,也有过几次头疼脑热,顶多就是吃点退烧药,喝点维C,也没咋地。前两天,女儿在学校摔倒了,额头上磕了两个包,据她妈妈说当时很吓人,后来去了急诊,大夫给做了检查,说目前没什么大问题,需要观察5个小时,期间一直在称赞女儿勇敢。3个小时内,一个护士过一段时间给过来量一量心跳,看一下精神状况。我们撑到8点半,也没有发现什么异样,大夫就给了一个小册子,上面写了遇到这种情况需要采取的一些措施,而且跟我们说,”请在孩子睡着4个小时候把她叫醒,看看她是否有意识不清醒的情况,我知道这很麻烦,但请务必这么做,如果有问题请立即来医院。“ 期间,还有一个志愿者(估计有七八十岁的老太太)过来打招呼,给女儿拿了个小熊玩具。我不知道如果我还在国内的话遇到这种情况会是一个什么状况。

还有白岩松很喜欢读书和听音乐,说到筛选作品:

阅读图书,是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,你要仰视它,然后去攀登。而来自互联网的阅读内容大多是平等的,你会选择与你脾气相投的,你喜欢的,跟你水平接近的。我担心来自互联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,让你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。

我觉得没必要太担心,每个人的阅读水平不一样,需求也不一样。

提到荐书,

可能,荐书,也时常是一种表演。 好多年前,有人教我们“品位”养成,其中一项指南是:众人面前,餐桌上如有服务员问你喝什么,你一定要以阅尽人生沧桑后的平静说道:请给我一杯冰水。但接下来作者写道:这不妨碍你回家猛喝可乐。

读完书发现,白岩松还是非常幽默的,这里摘几段:

医生说三句话就能直接把小病吓成中病,中病变成大病,大病直接弄死。第一句“你怎么才来啊”,第二句“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”,第三句“还真没有什么办法”。尤其是第一句,多坚强的人,一听这话立马吓软了。

总有人愿意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,“民风淳朴,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”。对不起,也许路不拾遗和夜不闭户,是因为实在没什么可偷的。

话说,恩恩是不是也读了这本书:

第一,你自己是不是这样做的?你能不能让别人相信你会这样做?这就扯到另一个话题,弱国怎么震慑强国?首先你有致人于死地的武器,其次你说你敢用,再次别人真的相信你敢用。这就是毛泽东时代别人不敢小看你的重要原因。

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:

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,明天也还不错。